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记录下来的心得是我们进步的见证,也是未来的指南,92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做腊八粥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做腊八粥心得体会篇1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们常州地区家喻户晓的腊八节。
一大清早,天还蒙蒙亮的时候,我在被窝里就闻到了一股香喷喷的味道,好像是花生?是排骨?还是。闻着香味,我赶紧起床,看到妈妈正在忙前忙后,我只好自己去寻找香味的来源。
餐桌上,妈妈已放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看上去就很诱人:绿色的粥,里面有黑米、薏米、排骨、青菜、桂圆、黄豆、绿豆和大豆。我急忙呈一勺往嘴里送,哇!好烫!不过味道又香又鲜!黑米和薏米很软,黄豆很有嚼劲,排骨的香味最是浓烈。
妈妈看我吃得正香,就问我腊八粥的`来历。腊八也有来历?我怎么答不上来?没办法,我只好自己找答案,终于看到了一个有关腊八粥的来历:原来,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生活极为艰苦。一天,他到一户人家偷东西吃,结果被抓住了,还被关在一间破屋子里。朱元璋饿的前胸贴后背。他四下找东西吃。结果,他以外的在老鼠洞的旁边发现了玉米、大豆、绿豆等物。他用这些东西洗干净后煮成了一锅粥。味道非常棒。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就把这粥赐名‘腊八粥’。从此以后,每年的腊月初八,每人都要吃‘腊八粥’,也就把这一天称为‘腊八节’。
今年的腊八节我不仅享用了美味的腊八粥,还学到了知识,真好!
做腊八粥心得体会篇2
乐清原本并无过腊八节的习俗。虽然是中国传统节日,但腊八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北方这一天除了喝腊八粥,一些地区还有吃腊八面、腊八饭和泡腊八蒜、吃冰等习俗。乐清兴起吃腊八粥不过近年的事,所以老人们称之为“从外面传来的”。不过,腊八粥在乐清流行的速度却很快,几年间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规模、影响也一年甚于一年。在传统节日普遍式微的背景下,腊八节这一北方节日在乐清这个南方小城成功“逆袭”,的确不容易,让人既感意外又觉惊喜。
目前,除了国家规定放假的四大传统节日,我国其他一些传统节日已到了被遗忘的边缘。好在近几年,一些基层机构、民间团体等在部分传统节日里组织开展活动成了惯例,像二月二炒芥菜饭、冬至做汤糍等,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出资出力,免费送给附近居民品尝分享,每次都搞得热热闹闹。这些有组织的公益活动,既拉近了基层机构与居民的距离,更对传统节日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腊八粥,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走进乐清的。有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即使没有吃应节食品,大家也会记住这些节日。
不过,传统节日的传承,不应止于形式,还应关注内涵,而后者尚待重视。比如,送腊八粥活动现场悬挂的标语大多数用的是“情暖腊八”“送爱心粥”之类的词句,赠粥的地点则被说成“施粥点”,这便远离腊八的节日内涵。施即施舍,历逢战争或灾年,官府或富户有搭粥棚赈济灾民的传统,这才叫施粥,而腊八节绝非赈灾献爱心的`节日,施粥之说便显怪异。
追根溯源,腊八节是我国古代庆祝丰收的节日,根据史料,从先秦起,我国就有腊日祭祀农神、驱疫迎祥的习俗,祭祀仪式上将五谷杂粮混合在一起煮成粥敬献神灵,然后众人食用,是腊八粥最早的起源。
现在北方一些地方还有吃腊八粥不能过午、否则会影响来年收成的说法,流传着腊八“早吃粥,来年粮食早收”的俗语。与中国大多数的传统节日一样,腊八节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将腊八粥与救济灾民的粥混淆,或将其与佛教挂钩,都是对这一节日文化的误读。
当然,一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但有些节日的内涵是不容易变化的,因为正是寄托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期待,这些节日才得以世代相传。腊八节也一样,虽然现在已不是农耕社会,但民以食为天,人类对大地丰收的祈盼永远不会过时。既然我们过这个节日,尊重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就很有必要。
从传统节日的传承方面来说,无论如何,腊八节的逆袭是一件好事。至于如何让诸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得以更好地弘扬,让华夏文明的悠久厚重不在简单的过节形式中迷失,还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做腊八粥心得体会篇3
无论何种解读,一碗腊八粥,五味香糁入,七宝美调和,品的是丰富细腻的滋味,传的是正直良善的美德。古朴的味道之中,寄托着和谐并蓄的包容,爱人惜物的朴实,扶贫济弱的恤悯,家给人足的心愿。在这样的腊八佳节,大家一起来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踏实勤恳的劳动者们,送去温馨和煦的暖意,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不仅可以收获奉献的快乐,也能更好地体会传统节日的内涵。
如今节日虽多,但多数在商业文化的冲击下,都变成了“买买买节”,看上去热闹鼎盛,其实空虚乏味。我们常常说,要焕发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寻回中国节俗的.神圣感和仪式感,具体要怎么做呢,众说纷纭。其实,的状态,是让特殊节日融入日常生活,让传统文化走进时代语境,在有意义的日子,做记得住的事情。形式无需庞杂,气氛也未必喧闹,重在精神体会和心灵沟通。
在提倡仁人爱物,感恩怀德的腊八节,组织或参与一场爱心接力,便是良好的范例,若你在这天走上街头,给户外工作者带碗热粥,或是道声感谢,相信于人于己定是美好而难忘的节日记忆。腊八节的与意义,便也会深种于你心中。
同样的,重阳节陪家人来一次登山捡垃圾的环保行动,中秋节与社区老人一起赏月联欢,端午节参与慈善龙舟赛……让传统节日带着真善美的光芒,与家庭生活、公共生活相衔接,只要坚持推动,积极参与,即便脱离了农业社会的土壤,有了浓浓人情味,暖暖烟火香的中国节日,也一定能过得多情多彩,有滋有味。
做腊八粥心得体会篇4
小时候的我是个“小馋鬼”,因此,我的家里人,特别是我奶奶,总喜欢到处给我搜罗好吃的。
大概是我4岁的时候,在北风唤醒冬天的雪花,这些小精灵开始相约飞舞的第一个早晨,奶奶叫醒了赖在床上的我,温柔地对我笑着说:“小馋鬼,起床了,有好东西吃了哦。”一听到有好东西吃,我立马清醒了。奶奶给我端来一只小瓷碗,我好奇地望着里面,可我看到的`只有白白的汤。我皱着眉头,问:“奶奶,这是什么呀!”“腊八粥,你尝尝就知道了。”我将信将疑地尝了一口,一般淡淡的咸味在嘴里弥漫开来,温和醇厚却又很爽口。一小碗粥被我几大口就喝光了,我捧着碗,嘴角还留着粥的残余。我缠着奶奶说:“奶奶,我还要!”奶奶呢,眉眼里全是笑:“没有啦。这是庙里为过腊八节才熬的粥,想吃啊,等明年吧!”
从此以后,每年一到腊月,我就会抱着奶奶讨粥喝,奶奶也总是笑着为我去盛。不知为何,每年的腊八似乎都会飘雪。
8岁那年的腊八节,我缠着奶奶带我一块儿去寺庙里吃腊八粥,奶奶没办法,只得带上我。一大早,天还很黑,大雪纷纷飞,寒风刺骨,把我冻得瑟瑟发抖。奶奶紧紧地牵着我,生怕我滑倒。
到达云龙山兴化寺时,我已两腿酸软,可是,还有好长好长的队要排。奶奶对我说:“你要是累了就在这儿坐下,我去排队,别乱跑啊。”说罢,就加入了那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的队伍中。
我看着奶奶焦急等待的背影,现在才明白,原来奶奶每年都要在漫天飞雪中用她的小脚走这么长的路,排这么长的队。为了让她的小孙女喝到热的腊八粥,她一定是在冰天雪地中蹒跚着前行。我几乎可以想象到,一位老妇人,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护着怀里的热粥,在雪地里颤巍巍地走着。而到了家,连外套都来不及脱下,就赶紧给孙女倒粥喝。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奶奶身上总是湿漉漉的,为什么奶奶看我喝粥总是笑呵呵的。都是为了我,奶奶才这么辛苦。我也总算懂得,我大口大口喝粥的时候,从奶奶眼中流露出的,是对我的浓浓的爱!
大雪纷飞中,我看到了奶奶,看到了奶奶带着温和的微笑,手中捧着我最爱喝的腊八粥,缓缓向我走来……
做腊八粥心得体会篇5
今天是腊月初八,按中国的传统节日,我家也要吃腊八粥。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每年到这一天的时候,都要给我们煮腊八粥。一大早起来就开始煮,等别人起床后,粥就做好了。
可是今天跟往年都不一样了,从昨天晚上我家就开始煮了。爸爸、妈妈还有在我们家干活的叔叔阿姨们都一起煮粥。由原来的一锅变成了今天的几十锅,有各种口味的粥,粥里放了核桃仁,花生米、杏仁、葡萄干、黑米、粘米、小米、大菜豆、红小豆、绿小豆、黄豆、大米、江米、麦片、红枣、等等。总之把许许多多的杂粮放在一起用锅煮,最后在放入糖,就成了今天的腊八粥了。
今天是星期六,我没有向往日起的那么早,是妈妈把我从床上叫起来的,我妈妈说:“你不能睡懒觉,快快起床吧,不然会把眼睛捂红了的。”我一听这话,立马就从床上跳了下来,当我从窗口向外看时,我一下子惊呆了,在我家小吃部门前已经排了长长的一队,等着买粥的。我再向店里面一看,在所有的座位上都坐满了人,渐渐的锅里的粥被吃的差不好了,门前排队的人也渐渐的少了起来,妈妈说,我们每人都要吃一碗腊八粥,让我们时时刻刻都要记住:“我们永远不要懒惰,我们都要做一个勤劳致富的发公民!”
每逢腊八节,我都会回忆自己小时候那些有关腊八节的趣事。
不知道是听谁说的',腊八这天采来的映山红花(就是野生的杜鹃花),放到瓶子里用水生上,到了年三十这天一定盛开。
那个时候,也没有卖鲜花的,要是大年三十,家里有一瓶子盛开的鲜花也不错!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在郊区的东山上,踩着没膝的积,登山爬砬子去采那些干枝的映山红。人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小丫头,也是够龙性的了,干脆就没想到,山上会出现什么野牲口,会随时有坠崖的危险。由于山上的太深,到了家以后,每个人都湿了半截裤腿子,被风打过,冻得硬梆梆的,当然也免不了被家里人责怪。也许是巧合,也许是伺弄得精心,到了腊月二十九,这一瓶子的花啊,开得那叫欢实呢?我也终于有了一些成就感,家里人也为这盛开的鲜花感到节日的喜庆。
还记得在同学家吃过一种绿色的大蒜,酸酸的,很爽口。尤其是吃油腻菜肴时,用它做辅餐,那是相当得味。同学的妈妈说:腊八这天,把剥好的大蒜瓣放到白醋里浸泡,到了春节时,大蒜就变成了翠绿色,叫做“翡翠蒜”,也叫做腊八蒜。名字好听,也很喜庆。从那以后,我们家的餐桌上就多了这道菜,当然也是我的杰作。
小时候经历过的事物,永远地留在记忆的深处。这欢乐的腊八,这些回忆也成了别样的美味。
做腊八粥心得体会篇6
腊八是一个传统佳节,有自己传统的节日习俗和美食。在我儿时的饮食记忆中,一个叫“腊八”的日子,简直就是弘扬味觉的宏大叙事。还记得那些有关于腊八节的回忆。
20世纪的成都平原,既未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也没有“暖冬”一说。只要进入“三九”,川西坝子尽管没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胜景,结结实实的寒冷却叫人神清气爽。
那时我在一个名叫“新繁”的小县城上小学,学校与东湖公园仅一墙之隔,学生们在课间操也能溜进东湖公园玩一会儿。只有30亩大小的东湖,为唐朝西川节度使、着名宰相李德裕开凿。我国现在仅存两处唐代古典人文园林,新繁东湖就是其中之一(另一处为山西新绛县绛守居园池):“宋莲”则指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王安石的父亲王益任新繁县令时,曾以东湖并蒂莲为祥瑞大事,写长诗《东湖瑞莲歌》以资纪念。
精巧玲珑的东湖,景物美得叫人心醉。纪念古代先贤的“怀李堂”、“三贤堂”和“四费祠”,掩映在大片古柏贞楠中,荷塘曲水环护20多处楼台亭阁,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还有许多楹联匾额,常让初识字的我平添思古幽情。最让我喜爱的,是“三贤堂”的那副楹联:“何物荐馨香,西蜀繁田,东湖清水;前贤有遗爱,唐封翠柏,宋咏红莲”。记得大哥曾用朗诵诗歌的语调对我解释那副楹联——什么事物的芬芳比祭祀焚香更为悠长?只有川西繁江的沃土和东湖的清澈流水;唐代圣贤留下的苍翠古柏和宋代诗人吟咏过的红莲芙蕖,都是先哲留给我们的深厚仁爱呀!
东湖是我和三弟儿时最爱玩儿的所在。初春时节,我们在城墙根一带摘“狗蒂芽”(有清热解毒等药用价值的野菜),还有一种鲜红色的野草果叫“蛇苞果”,据说那是蛇的最爱,我们总要狠下决心,才能拒绝它那水灵灵红艳艳的引诱。盛夏之中,桤木树林是我们捉蝉翠柏,宋咏红莲”。记得大哥曾用朗诵诗歌的语调对我解释那副楹联——什么事物的芬芳比祭祀焚香更为悠长?只有川西繁江的沃土和东湖的清澈流水;唐代圣贤留下的苍翠古柏和宋代诗人吟咏过的红莲芙蕖,都是先哲留给我们的深厚仁爱呀!东湖是我和三弟儿时最爱玩儿的所在。初春时节,我们在城墙根一带摘“狗蒂芽”(有清热解毒等药用价值的野菜),还有一种鲜红色的野草果叫“蛇苞果”,据说那是蛇的最爱,我们总要狠下决心,才能拒绝它那水灵灵红艳艳的引诱。盛夏之中,桤木树林是我们捉蝉子和“牵牛郎”的胜地,慈竹林则是我们捉“笋壳虫”和蜻蜓的好去处。到了深秋,我们跳到干涸的荷塘里,几乎不费力气就能挖菱角和莲藕。
即便进入隆冬,顽童眼中的东湖也是去处。一个阴霾弥漫的下午,天冷得出奇,坐在教室里百无聊赖的我朝窗外望去,只见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飞舞,不一会儿,操场旁那株高大铁树的墨绿色针状叶子上就积满白雪,看上去格外赏心悦目。放学铃声还在耳畔萦绕,我已叫上三弟,一边背诵新学的课文“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一边拉着他奋力朝东湖跑。
东湖城墙上,几大片盛开的腊梅被积雪压弯了枝头,那雪松软而洁净,伸出舌头尖舔而食之,冷丝丝、甜丝丝,差不多堪与街头艺人卖的棉花糖媲美,却又胜在多出几分馥郁。我们采集腊梅上的积雪打雪仗,弄得满身都散发着腊梅沁人心脾的`幽香,眼见天色已晚,这才意犹未尽地回家。
未进家门,老远就闻到一股诱人的喷香——有腊肉的醇香、蔬菜的清香、干果的脆香,还有若干莫可言状的馨香。来不及放下书包就直奔厨房灶头,揭开锅盖,只见一大锅五颜六色的稀饭。问及外婆此为何物,答曰“腊八稀饭”。再问“何为腊八”?外婆再答“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是腊八”,接下来的“佛成道节”等语我则完全听不明白。
且不管“腊七饭”、“腊八饭”,只要可口就是好饭——好像有点儿“英雄不问来路”的意思。待到晚饭时,对吃喝问题一贯喜欢刨根问底的我再度提出质疑,外婆讲的那些话我仍然一头雾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平素严厉有余和蔼不足的父亲居然给了答案:“腊八”古称“腊日”。早在先秦,人们就在“腊八”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云云。咦,一碗稀饭竟然有如此久远的来历和神奇作用,想不肃然起敬也难啊。
以吃喝为载体缅怀先人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的事情,倘若套用it业内人士的术语,就是“程序运行正常”。可是,怎么也没料到,今年我煮“腊八稀饭”的既定程序,却因笔记本电脑莫名其妙染上“熊猫烧香”病毒而毁损殆尽。忙完重装操作系统、安装新买正版杀毒软件等烦心事儿,“腊九”也要按“腊八”来过。至于将“腊八粥”刷新为“腊八饭”,不是*传统,不为炫酷,不想显摆厨艺,只因自己立志“把日子过成厨子”嘛——糯米、大米以及红豆洗净、分别煮至半熟沥起;腊肉、火腿肠、四季豆、胡萝卜、猕猴桃、红杏果脯、大枣、花生仁、核桃仁均切颗粒,铁锅烧热调和油烧熟,先炒红豆等辅料,再以米饭均匀覆盖,扣上锅盖小火焖之,一刻钟就成。
外婆当年做的“腊八稀饭”,一直是我私人食谱中的一个难以消解的块垒,一种值得永远珍藏的情愫。每年开始“数九”,我都会在潜意识里默默期待“腊八”的到来。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好吃”德行所致,还是味觉记忆使然,抑或生活原本就是一个圆圆,圆周的起点其实也是终点?
思来想去,似乎豁然开朗——生命其实是一个过程。即便走到那个“终点”,人生也应该像江河那样激扬奔流,绝对不能冻结为冰山山,在上面刻下“孤独”、“冷寂”、“漠然”等字样。何况长路上总会有关注的目光、友好的笑靥、温暖的双手和亲切的语言,引导我们一直向前行;何况镌刻在心灵深处的亲情、爱情、友情,早已谱就明媚的乐曲——那是一首无字咏叹调,只要在心底低吟浅唱着它,我们就会依然寄情于初春菜花、仲夏芙蕖、深秋桂蕊,还有那隆冬傲然开放的腊梅。
做腊八粥心得体会篇7
草草地吃过早饭,匆匆地上市场买菜。有人告诉我说,今天是腊八节。我一个人都过糊涂了,听后,才有了点离年傍近的感觉。
回到家里,楼室空空。一股怀旧的情思便萦绕心头。记得小的时侯,一进腊月,便期盼新年的到来。我们几个孩子几乎一有时间就翻看日历,将春节那天的红页折叠,一遍遍倒记时数。一天,两天,三天……恨不得春节即刻来临。我们的妈妈见我们渴盼的样子,便笑着说起了童谣: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小年过大年。听着妈妈那慈爱的吟诵,便感觉春节真的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腊月初七晚上,家里开始热闹起来。父亲将黄米、糯米、红枣、和红豆用温水泡上,接着就用砂锅在火炉上煮板栗。父亲说,做腊八粥得要用五种材料,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我们哥几个围在父亲身边,象几只没扎翅的小鸟,等鸟妈妈喂食。栗子煮好,父亲用干裂的手剥开褐色的硬壳,将又甜又面的果肉,一颗颗轮流送进我们的嘴里,可他一颗也舍不得尝。这时,妈妈盘腿坐在炕头,在明亮的罩子灯下,为她的这几个儿女赶制新年的衣裳。橘红色的罩子灯光柱直映用白纸糊的顶棚,顶棚便出现一轮圆圆的小月亮。小月亮下面就是我们幸福快乐的一家。腊八节的.早晨鸡还不叫,爸爸就起床了,他顶着星星抱进柴草。轻轻的开门、关门声,他咕哒,咕哒的拉风匣声,现在好象还响在我的耳畔。我们也都醒来,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听着风匣发出的有节拍的响声,象在聆听马头琴上优美昂扬的《步步高》曲。粥做好了,父亲呼唤着我们起床,笑着说:“快吃!快吃!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谷子先黄尖。咱们家早吃。”于是我的眼前又浮现了一片金黄。
腊八节年年有,而我们的父亲、妈妈却早已做古。我们兄弟姐妹也工作在天南地北。尽管交通方便,都聚在一起也是一种奢望。那美好的时光再也不会回来了!,想着想着,两行热泪便从眼角流出。
做腊八粥心得体会篇8
经过多日准备,义工们满心期待为露宿者送粥的日子腊八节终于到了。下午三点负责熬制腊八粥的义工们早早来到预定地点在此非常感谢义工土豆田提供熬粥场地,也非常感谢义工陈阿姨提供熬粥的原料。
义工们准时来到熬粥场地,各自按部就班用心熬制爱心腊八粥,经过四个小时紧张忙碌的劳作,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终于熬好了,熬粥的义工们脸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是发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笑容。
晚上七点半,百盛门口参加送粥的义工准时到达,大家热情高涨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能为在瑟瑟寒风中苦苦煎熬的露宿者,送去我们的`爱心,每一碗热乎的腊八粥让露宿者感到一份温暖。
xx队:由意式风情街-天建站-xx广场-海河一线进行
xx队:由金街-滨江道-大悦城-xx购物中心一线进行
大家手里提着保温桶里面装着热乎的腊八粥,肩上背着书包,里面放着衣服、食物,大家忙碌的赶到各处之前搜街找到露宿者居住地。
xx组,在此次腊八节送温暖的活动中,我组主要负责天津站及周边海河沿岸的流浪救助工作,为了更好的做好服务,我们在此前暖冬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考察、搜索和记录工作,确保真正为流浪者送去温暖。
活动中,为了避免引起围观,导致秩序混乱,我组义工们选择在人流稀少的地方进行,由义工亲自将腊八粥盛好,端送到流浪者面前......义工们不仅送上热腾腾的粥,还时不时与流浪者交谈,了解他们为何选择流浪而不愿回家,并劝说流浪者们早日回到家人身边,与家人过个团圆春节。当义工们在凛冽的寒风中为流浪者捧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时,流浪者轻声说:“谢谢你们,你们还是把粥留给需要的人吧,有很多和我类似的人,他们比我更需要帮助。”在义工们的坚持下,流浪者最终接过了腊八粥,感动得连声道谢,话语中带着一丝哽咽。
就这样,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被义工们逐一送到流浪者手中,受助者的一句句感谢也温暖着义工们的心,腊八节这天或许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但对义工们和受助流浪者来说,却是无比温暖和意义非凡的一天,节日过去了,但活动依旧继续,我们的爱心仍在传递,真心希望受助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在寒冷的季节为他们送去一丝温暖。
做腊八粥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 股票做t心得8篇
★ 做记者的心得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