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的写作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和鉴赏力,观后感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去感受艺术的魅力,以下是92报告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第七集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第七集观后感篇1
今天上午,妈妈给我说,下午要在两点之前到校,因为,我们要听关于航天的报告,我一听,就垂头丧气,我不喜欢当宇航员啦,飞行员啦,这个职业,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设计师。
老师说,两点四十要到五楼报告厅,听讲,于是,到教室没几分钟我们就开始收拾东西,往五楼报告厅走了,范佳悦和我还有两名女生坐在一起,张厚英——张爷爷到了以后,演讲就此开始了。
校长,让我们猜张爷爷的年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了一起来,后来,我们才知道,张爷爷才“三十八”岁,张爷爷,给我们讲了关于航天的知识,还给我们讲了怎样的身高、体重,才可以当宇航员,后来,又给我们讲了宇航员在舱内要运动,否则,下了飞船就不会走路了,这让我们哈哈大笑,心想,有这么严重?航天员们在舱内也可以运动,里面有跑步机、自行车,防止航天员的肌肉萎缩。
后来,又给我们讲了,两个飞船,如何进行对接,而且,要对接三次,还给我们讲了航天员在飞船上怎样吃饭、吃什么饭,怎样睡觉、喝水。航天员吃的饭,比我们还要丰盛,忍不住流口水了,还给我们讲了,宇航员,怎样喝水,看着它们喝水的样子,感觉很费劲,张爷爷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动作,为我们讲述了航天员们的一切生活。
最后,张爷爷还让我们问问题,第一个提问的是九班的同学,张爷爷耐心地为他讲解后,还让他上台领了徽章,还与张爷爷合了影,第二位也同样,第三位,没有得到勋章,也没有合影,但是,张爷爷也耐心的回答了他的问题。
听了张爷爷的讲述,我开始喜欢上宇航员这个职业了,也觉得当一位宇航员的生活很有趣,让我非常的向往。
第七集观后感篇2
虚拟告别让他理解了爱
当主持人董卿在介绍完曹文轩后问道:《草房子》中的小男孩桑桑和校长桑乔这两个人物,是你和你父亲的原型吗?曹文轩回答说:您完全可以把里头的桑桑,看成是一个叫曹文轩的男孩,也可以把那个小学校长桑乔看成是我的父亲。
曹文轩14岁那年生了一种怪病,脖子上有一块肿块,城里医院诊断为不治之症。
我记得回到家的时候,邻居二妈问我爸,宝宝的病没事吧?曹文轩说,父亲本来是个非常强大的人,可是就在那一刻他崩溃了,眼泪唰地就流下来,哽咽着说:二妈,我没福气!从那个时候,曹文轩就以为自己要离开这个世界,此后很长时间,他一直在想象着到时和家人会怎样告别。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父亲背着他到处求医。当人们看到父亲不停地把他背出去,又不停地背回来的时候,他们想到了,在我父亲心中,有比他个人荣誉更重要的一样东西,就是他儿子的生命。曹文轩说。
最后父子两人去了上海,一个老大夫确诊这只是淋巴结核,会好起来的,父亲再一次泪流满面。这一次的虚拟告别,让曹文轩更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告别,理解了爱。
为求学与父亲第一次告别
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曹文轩这位带着水乡童年记忆的北大教授,有着作家与学者双重身份,谈起家庭对他的影响,他说:对我一生来讲,父亲给我打了灵魂的底子,让我喜欢写作,让我能够写作的,是我父亲。
曹文轩认为,如果不是父亲,大概他也不能到北大读书。上了北大之后,曹文轩面临着和故乡和父亲的第一次告别。
那个时候家里非常穷,穷到一个随行的箱子都没有,然后父亲用一块珍藏了很多年的木材给我做个箱子。曹文轩在节目说,至今他也不太明白,父亲留着这块木材究竟是干什么用的,我当时就是觉得,父亲好像有一种预感,他的儿子有一天会求学上路,他的儿子得有一只箱子。
父亲后来就请一个木匠,把这块木材给做了一只非常非常漂亮的箱子。曹文轩能够去北大上学,对他的父亲来讲也是一生的荣耀。他那个时候唯一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让他的儿子非常体面地上路去远方。曹文轩说。箱子做成后,父亲亲自刷的油漆,刷了好几遍油漆。那箱子装了他的书本,也装了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
后来,曹文轩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那时候他坐在船上,看着父亲在岸上对他挥手道别,他的视线渐渐模糊……曹文轩知道,告别无处不在,也不必难过,该难过的只怕是无处告别。
诀别是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告别
然而,曹文轩与父亲真正的告别,就那样突然就来了……
1997年11月17日,曹文轩正在家里看书,他的大妹夫从家乡盐城打去一个电话,他在电话里说,爸爸心脏病发了,爸爸要跟你说话!
我父亲就在电话的'那一头,声音听上去并不是很痛苦,但是比较微弱。他说自己会好起来了,劝我不要急着往家赶,继续写我的东西。曹文轩说,父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是:人家都说你家文轩是个大孝子!
当曹文轩收拾完东西正要拉开门出发的时候,电话铃又响了,他拿起电话,那端是一片哭声,父亲已经走了。
曹文轩至今想不起来自己是乘什么交通工具回的家。他只记得从盐城到家乡的公路已经修得非常平坦了。这不是分别,是诀别,是分别里头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告别。其实,这个大自然,在这片天空下,不是山,也不是水,而是满满的各种各样的告别。曹文轩说,作为一个作家他知道,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在得知自己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第一时间,曹文轩打电话给盐城的妹妹,让他们去乡下父亲的墓前告知一声。
在节目的最后,曹文轩为远在天堂的父亲朗读《草房子》片段。他说,小说《草房子》就是在父亲去世之后写的,而且父亲就是这部小说里的主角。
第七集观后感篇3
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好好告别也是为了更好的新开始。本期嘉宾中最令大家熟悉的自然是大嘴女神姚晨,提到姚晨就浮现出郭芙蓉的形象。那么朗读者第七期告别这期嘉宾都有谁?姚晨读的文章和分享的故事是什么?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介绍。
朗读者第七期姚晨分享内容
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告别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与至亲的告别。但对于姚晨来说,提起“告别”,她首先想到的却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在《朗读者》第七期节目中姚晨与我们一起讲述她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4岁那年,姚晨就独自一人北上来到北京求学。二十多年来,在火车旅途中、在小影楼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在刚生完孩的那段时光里,姚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遇见与告别,结识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暂出现的面孔到现在都时常出现在她的脑海中,现场姚晨坦言:“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些人,我的人生轨迹会被改写,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年报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时间无处可去,好在之前勤工俭学时认识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现在,姚晨还记得那个名叫王栋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环外的一个远郊小村里,当时一进门,姚晨直接吓了一跳,“我觉得那个房间的宽度可能就这一张沙发这么宽吧,摆了一个木板,下面用一些东西垫起来,就是一张床。”在那个现在看来甚至“不太适合人居住”的小屋里,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挤了一个月,“基本她睡就占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趴在墙上睡。”虽然时隔多年,但谈起那段经历姚晨依然记忆犹新。
姚晨个人资料
姚晨,1979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中国内地女演员。1997年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200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6年出演《武林外传》,凭借郭芙蓉一角获得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女演员。2011年1月28日,姚晨和凌潇肃被证实在西安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手续。
朗读者告别嘉宾有谁
昨日《朗读者》播出最新一期节目,在本期《朗读者》以“告别”为主题,姚晨、李立群、曹文轩、王蒙、维和英雄等嘉宾,为观众讲述他们经历过的一次难忘的告别。
2013年姚晨生下儿子小土豆,初次当妈妈的她请来了有经验的月嫂魏姐。每每看着魏姐抱着小土豆,听着魏姐批评自己,姚晨都会心有不甘。然而又是何故,她会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将朗读献给她的月嫂呢?姚晨会带来什么样的读本?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先生,著有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2012年,王蒙先生与妻子永别。一生坎坷颠沛,妻子始终陪伴在王蒙身边,他会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带来怎样的朗读呢?
中国维和部队——一个庄重神圣的名称。2016年6月1日凌晨,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遭到火箭弹袭击,三级士官申亮亮不幸遇难,年仅29岁。维和部队战士来到《朗读者》的舞台,将朗读献给兄弟。
第七集观后感篇4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只是要你苦苦地等待,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勾起你的忧伤满怀,等到那酷暑难捱,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
在央视4月2日晚播出的《朗读者》中,演员张国强和在非洲马里壮烈牺牲的我市维和英雄申亮亮的战友们,一起为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朗诵诗歌《等着我吧》。申亮亮的父亲、母亲、姐姐来到现场,一起聆听这首感人心魄的诗。
受伤战友司崇昶:
深情回忆亮亮生命最后时刻
在节目中,节目主持人董卿介绍,从1990年开始,我国开始派军事力量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当中。到目前为止,我国派出的国际维和军事人员超过了两万人次,为推动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作出了贡献。2017年,中国赴马里维和行动的全体官兵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几位参与马里维和行动的申亮亮的战友也在该节目中亮相。其中,司崇昶一腐一拐地来到现场。董卿介绍,司崇昶赴马里执行任务时受伤,现在还在康复中,所以,他无法长久地站立。
“有去了回来的,有去了没有回来的。”董卿声音低沉地说出这句话后,镜头对准了申亮亮的父亲申天国,他的眼睛红了、湿润了,明显在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悲伤。和去年相比,他又老了一些。
董卿接着说,司崇昶在2016年5月31日执行任务时受伤了,他的战友申亮亮却牺牲了。
“我每次想到这到心里特别不舒服,因为我失去了一个战友、兄弟。我记得,那里马里时间2016年5月31日2时50分左右,我和申亮亮执行站岗任务,一辆皮卡围着我们营区绕行两圈,开到离我们营区有200多米的一个小土包时,突然加速。这时候,亮亮就喊话制止,然后就指挥我开枪射击。这辆皮卡撞上营区外围的一个沙箱后翻车、着火。亮亮一把把我推了出去。他说:‘司崇昶,你快撤。’我说:‘咱俩一块撤。’亮亮说:‘我是主哨。’然后,他一把把我推了出去。当时就爆炸了,我被炸飞、昏迷了。”司崇昶含泪讲述那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幕。
战友卞龙:
没给亮亮理发成了终身遗憾
“爆炸发生后,我带着快反班第一时间搜救哨兵,最先发现的是副哨司崇昶,他倚在一个小土坡上,胸前全是鲜血。我们在废墟里找到了亮亮,亮亮牺牲了。清理现场的时候,在亮亮的身下,我们看到了枪。就是这样一个战士,在生命最后时刻,还手握着自己的武器,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还有一件事,我觉得特别遗憾。就是在爆炸的前一天,申亮亮找到我。他说:‘中队长,你给我理个发吧。’我说:‘明天有勘察任务,我明天给你理。现在,这成了我一生的遗憾。’”战友卞龙说。
申亮亮姐姐:
你在天堂要照顾好自己
“这是一个猝不及防的告别,带给战友们的是一种悲痛,带给申亮亮家人的,将会是一辈子的创伤。”董卿这样解读申亮亮的离去给战友和家人带来的影响。
在观众充满敬意的掌声里,董卿隆重介绍了申亮亮的妈妈杨秋花、爸爸申天国、姐姐申海霞。
申海霞说,直到现在,她还舍不得删掉弟弟的.手机号,有时想亮亮了,她就会给他发微信:‘弟弟,姐姐想你了。’晚上的时候,她就躺在床上,把弟弟以前发给自己的语音信息播放一遍,听听他的声音,就感觉他还在自己身边一样。
杨秋花说,亮亮是个孝顺的孩子,去年在母亲节到来之前,特意领着她去了一趟县城,给她买了一双旅游鞋。如今,这双鞋她还精心包好,舍不得穿。
今年的清明节,也将是申亮亮家人第一次在这个节日祭奠申亮亮,他们想给申亮亮说些什么?申海霞说:“好弟弟,忠孝不能两全,你为国家尽忠了,对于父母的这些孝,姐姐和哥哥替你完成。你在天堂那边,自己照顾好自己就行了,也要好好的。一家人永远都会想你的,放心吧。”
董卿说:“在阿拉曼英联邦士兵墓地上有这样一条墓志铭:‘对于世界你是一名战士,但是对于我,你是整个世界。’我想,亮亮的离开,这样一次告别,可能是需要一个家庭,用一辈子去面对的创伤。”
现场的不少观众,都是含着眼泪看完这一段采访的。
维和战士战友:
朗诵诗歌献给申亮亮的妈妈
一首由苏联诗人西蒙诺夫创作的诗歌《等着我吧》是一首写给战士及其家人的颂歌。在节目中,演员张国强和申亮亮的4位战友一起朗诵这首诗。他们说,这首诗既是献给亮亮的母亲,也是献给所有维和部队战士的母亲,向她们表达敬意和慰问。
在感人的钢琴声中,张国强和维和战士深情朗诵: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只是要你 苦苦地等待
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
勾起你的忧伤满?
等到那大雪纷飞
等到那酷暑难捱
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
往昔的一切
一古脑儿抛??
等到那遥远的他乡
不再有家书传来
等到一起等待的人
心灰意懒——都已倦怠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不要祝福那些人平安
他们口口声声地说——
算了吧 等下去也是枉然
纵然爱子和慈母认为——
我已不在人间
纵然朋友们等得厌倦
在炉火旁围坐
啜饮苦酒 把亡魂追荐
你可要等下去啊
千成不要同他们一起
忙着举起酒盏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
就让那不曾等待我的人
说我侥幸——感到意外
那没有等下去的人不会理解——
亏了你的苦苦等待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
从死神手中
是你把我拯救出来
我是怎样在死里逃生的
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白——
只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
你善于苦苦地等待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反响强烈:
第七集观后感篇5
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
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
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
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
第七集观后感篇6
通过看今天的家庭教育公开课,我明白了父母要通过孩子的情绪、行为、语言来读懂孩子的表达,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理解和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爱他们。
关心孩子要有分寸感和边界感,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会用好的方式去沟通,探究孩子情绪、行为、语言表达的真正含义,给孩子爱与安全感。当孩子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家长要冷静下来,看见孩子真实的渴望和需要,家长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看得到孩子的情感表达,要理性应对。
父母应当从情绪、行为、语言上适当积极情绪,引导孩子正向能量。
第七集观后感篇7
星期六晚上,我一如既往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朗读者》,本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坚持。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姚明。
他的理想之火,是在十七岁那年盛夏被点燃----要做一个出色的运动员。自此,他告诫自己,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姚明在坚持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中国男篮最优秀的球员到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超级球星;从上海大鲨鱼俱乐部老板到中国篮协主席。在篮球的世界里,他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2008年奥运会时,姚明左脚骨裂,有几套治疗方案征求他的意见。姚明说:“任何治疗方案,都要将奥运放在第一位。”他坚持要参加奥运,决不放弃。
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是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然后在挫折面前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往往一念之差。是放弃还是坚持,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姚明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选定了目标,只有坚持才能到达彼岸。
记得上六年级时,我的数学常不及格,我一度心灰意冷,埋怨自己怎么这么笨,直到有一天老师找我谈话,说:“丁丽洁,数学该加把劲啦,不然上初中时会很吃力的。你要知道,努力终有回报,你再坚持坚持,说不定数学就上来了。”老师的谈话对我触动很大,现在放弃不学就等于宣布读书的路已到尽头,我越想越害怕。事实上学习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选择放弃,就好似游戏闯关一样,一旦放弃就会滞步不前,硬着头皮坚持一下,或许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坚持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拥有了改变命运的力量。海伦•凯勒一个聋哑人,正因为她不懈努力,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最终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再比如刚逝世不久的伟大的科学家-- 史蒂芬•霍金,小时候医生诊断他活不到三十岁,但他不向命运屈服,一心搞科研,正因为他的坚持,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的财富。
只瞄准,不射击,不是好猎手;只呐喊,不冲锋,不是好士兵! 所以,不要为失败而彷徨,更不要畏缩不前,只要我们坚持行动付出努力,就一定会穿过暴风雨,到达成功的彼岸!
记住:坚持就是胜利!
第七集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 森林防观后感7篇
★ 冼夫人观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