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要通过教案的调整,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制定教案时,需要考虑时间安排和课堂管理,下面是92报告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纸和树的关系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纸和树的关系教案篇1
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难点: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2)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1.书本引例
☆ 想一想 p 125 平移两个圆
利用平移实验直观地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每一种位置关系都可以先让学生想想应该用什么名称表达。在讲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时,可先让学生探索,老师不要生硬地把答案说出
☆ 巩固练习 若两圆没有交点,则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相离 ;
若两圆有一个交点,则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相切 ;
若两圆有两个交点,则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相交 ;
☆ 想一想 书本p 126 想一想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圆与圆相切的性质
☆ 想一想 书本p 127 想一想
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两圆相切的性质:如果两圆相切,那么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这一性质是下面议一议的基础。学生容易看出两圆相切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对称轴,但要说明切点在连心线上则有一定困难。
如果两圆相切,那么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
4.讲解例题
例1.已知⊙ 、⊙ 相交于点a、b,∠a b = 120°,∠a b = 60°, = 6cm。求:(1)∠ a 的度数;2)⊙ 的半径 和⊙ 的半径 。
5.讲解例题
例2.两个同样大小的肥皂泡粘在一起,其剖面如图所示,分隔两个肥皂泡的肥皂膜pq成一条直线,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求∠tpn的大小。
三、随堂练习
1.书本 p 128 随堂练习
2.《练习册》 p 59
四、小结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距与两圆半径和两圆的关系。
五、作业
书本 p 130 习题3.9 1
六、教学后记
纸和树的关系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情绪,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进行演唱。
2.感知歌曲的ab结构,学习合着音乐有节奏的念歌词。
3.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1.歌曲录音。
2.歌曲内容的图谱。
活动过程:
??教师哼唱噜啦啦的那段歌词,引起幼儿的兴趣
⒈师:今天老师特别高兴,一高兴就想唱“噜啦啦”的歌,你们想听一听吗?
⒉教师以活泼、欢快的情绪范唱《泼水歌》中的“噜啦啦”部分。
⒊师:你听了这首歌曲感到高兴吗?(教师再次用清唱的方式,引导幼儿感受乐曲“噜啦啦”部分活泼、欢快的情绪)
??利用图谱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感受歌曲的情绪
⒈师:我现在挺高兴的,但如果有人不小心把水泼在我的皮鞋上,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⒉倾听故事,了解歌词内容
师:有一天,明明路过亮亮的家,亮亮正巧提着水桶往外泼,泼在了明明的皮鞋上,路上的行人都笑了,亮亮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眯着眼睛望着亮亮,说“对不起,对不起,向你敬个礼,请你不要对我那么地生气”,明明赶紧说:“没关系,没关系,向你回个礼,我会对你笑嘻嘻”。有一首歌讲的就是泼水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⒊播放音乐,幼儿完整欣赏一遍歌曲。
⒋出示图谱,熟悉歌词
师:你听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按歌词顺序出示歌曲的图谱)。
⒌教师合着音乐节奏念白,引导幼儿理解歌词的意思及其所表达的诙谐、幽默、快乐的情绪。
⒍教师播放音乐,让幼儿看图谱,理解歌曲的.内容。
⒎幼儿跟随节奏念白
??引导幼儿感知歌曲的ab结构,学唱歌曲的b部分
⒈学唱歌曲b部分。
⑴明明不小心把水泼在了亮亮的皮鞋上,明明是怎么做的?(道歉,说声对不起,请求亮亮的原谅)
⑵亮亮是怎么回答的?(笑嘻嘻地说“没关系”)
⑶以师幼对唱的方式,学唱明明和亮亮的对话部分。
⑷分别扮演幼儿亮亮和明明,分角色演唱,体验有礼貌交往的过程。
⑸谁会做明明敬礼的动作和亮亮回礼的动作?(眼看对方,深深鞠躬)
⑹再次跟着音带分角色演唱,要求演唱时眼睛看着对方,深深地鞠一个躬。
⒉感知歌曲的ab结构。
⑴师:我们再来完整欣赏一遍歌曲,听听和我们平时听的歌曲有什么不同?(a段念白,b段演唱)
⑵教师念白歌曲的前面部分,幼儿接唱后面部分,表现歌曲活泼、欢快的特点。
⑶幼儿跟着音带完整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诙谐、幽默的情绪。
⑷幼儿在教师带领下完整演唱歌曲,其中第一段按节奏念白,后面两段唱歌。
⒊师:有时你会不小心做错事,让别人很生气,但你只要勇敢承认并道歉,就会得到别人的原谅。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像明明和亮亮一样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学会说“对不起,没关系。”
活动反思:
本节课讲述的是“我”和一个叫小刚的小朋友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在本节课中我侧重让幼儿做好礼貌待人的礼仪,在本课教学中主要采取如下三个步骤: 导入部分,采取听音乐讲故事的形式,先播放音乐让小朋友们认真听歌曲里唱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告诫孩子们要礼貌待人,相互谦让。新课教学部分,对于歌曲的学唱并未直接学唱,而是先请了几组小朋友和着音乐照着歌曲里的故事情节,表演的歌曲里的故事,其于小朋友跟着音乐学唱歌词,这一环节的设计大大激励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快就学会了歌曲。
但是在表演环节课堂纪律总是保持不好,以后要加强保持课堂纪律。
纸和树的关系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并能够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类和化归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概念。
2.难点: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及判定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复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目的:让学生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类比,以便更好的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由日出升起过程当中的三个特殊位置引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目的:让学生感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
二.定义、性质和判定
1.结合关于日出的三幅图形,通过学生讨论,给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
(1)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2)直线和圆有唯一的公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2.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
如果⊙o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1)线l与⊙o相交 d<r
(2)直线l与⊙o相切d=r
(3)直线l与⊙o相离d>r
三.例题分析:
例(1)在rt△abc中,ac=3cm,bc=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
①当r= 时,圆与ab相切。
②当r=2cm时,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③当r=3cm时,圆与ab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④思考:当r满足什么条件时圆与斜边ab有一个交点?
四.小结(学生完成)
五、随堂练习:
(1)直线和圆有种位置关系,是用直线和圆的个数来定义的;这也是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重要方法。
(2)已知⊙o的直径为13cm,直线l与圆心o的距离为d。
①当d=5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②当d=13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③当d=6。5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目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的应用)
(3)⊙o的半径r=3cm,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d,若直线l 与⊙o至少有一个公共点,则d应满足的条件是()
(a)d=3 (b)d≤3 (c)d3(目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的应用)
(4)⊙o半径=3cm。点p在直线l上,若op=5 cm,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
(a)相离(b)相切(c)相交(d)相切或相交
(目的: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开放性思维)
想一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a(-3,-4),以点a为圆心,r长为半径时,
思考:随着r的变化,⊙a与坐标轴交点的变化情况。(有五种情况)
六、作业:p100—2、3
纸和树的关系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在“演示——操作——验证——解释应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平面内两直线位置关系
1、操作:
请每位同学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出现哪些情况?
2、分类:根据学生想象,出示下图(网格):
师:老师课前也绘制了这样6幅图,想一想,按两条直线的不同位置关系,你可以分成哪几类?说说你的分类依据。
3、讨论交流,揭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小结:
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和“不相交”,还可能存在其他的位置关系吗?
板书:
相交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不相交
二、探究一:垂直
1、平面内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的特点。
师:首先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这一情况。
师:平面内直线a和直线b相交与点o,已知∠1=60°,谁能马上求出∠2、∠3、∠4的度数?你是怎么想的?
2、平面内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提问:这4个角的度数有什么特点?固定点o,旋转后,情况还是一样吗?
(旋转至垂直)
师:现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了。继续旋转呢?
除了相交成直角以外,其余的情况,都是任意相交的。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不相交
3、练习:
下列图形中哪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1 ○2 ○3
4、揭示概念。(媒体出示)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垂直
不相交
5、平面图形中的'垂直现象。
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直角?在图上用直角记号标出。哪些线段互相垂直?用垂直符号表示。
○1 ○2 ○3
记作: 记作: 记作:
6、动手操作。
三、探究二:平行
1、提问:长方形中,如果把相对的两条边无限延长,是否会在某一点相交?
2、揭示概念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垂直
不相交 平行
3、平面图中的平行现象
4、练习
(1)说说下列哪些直线互相垂直?哪些互相平行?
将图2改为:
提问:e和f还平行吗?
将图2改为:
当角1等于角2时,e和f还平行吗?
(2)渗透“同一”平面观念
长方体中,这两条棱相交吗?那么他们平行吗?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垂直
不相交 平行
四、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
1、举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提问: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设计成“垂直”或者“平行”?
五、课堂总结
纸和树的关系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45页例6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
教学难点:
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对策:
引导同学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3个同样的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1)把刚才出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依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2)同学操作,了解同学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3)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
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4)总结归纳
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假如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2. 教学试一试。同学尝试填空。你是怎样想的?
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3. 做练一练的第1题
同学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4.做练一练第2题
同学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让同学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
2. 练习八第2题
同学独立填写,交流。
3. 练习八第3题
同学看图填写后,可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 练习八第4题
同学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 练习八第5题
让同学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同学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探索是同学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同学用自身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发明”,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我让同学充沛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身的尝试、探究、猜测、考虑中,不时发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同学留与了操作的空间,因此同学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
授后小记
在教学例题是我是让同学先列式表示题目所提出的问题的,接着让同学通过折圆片得到用分数表示的结果,进而使同学明确3÷4=3/4(块);3÷5=3/5(块)。同学通过比较这两个算式与分数结果,感受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纸和树的关系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