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完善,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在教案中,建议加入对学生表现的观察记录,下面是92报告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布的小班教案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布的小班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并学会一问一答地接唱歌曲。
2、通过游戏创编简单歌词并演唱歌曲。
二、活动准备。
进场音乐《手指家庭》;手指娃娃手套;各种小动物胸饰;地垫。
三、活动过程。
(一)进场。
放进场音乐《手指家庭》幼儿与教师做动作走进教室围坐地垫上。
(二)发声练习。
用歌曲1115665来问候幼儿,幼儿用歌声回答。
(三)用“手指娃娃手套”介绍小客人,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戴上“手指娃娃手套”分别用各种角色的声音来介绍五根手指的名称,为歌词做铺垫。
(四)引出歌曲《大拇哥》。
天手指娃娃还给我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儿呢,名字叫《大拇指》。
教师跟着钢琴范唱歌曲,教师一边范唱歌曲一边出示相应的手指娃娃。
(五)幼儿与教师唱歌曲。
1、今天赵老师找不到我的“五根手指娃娃”了,小朋友们,你们和我一起唱把它们一个一个找出来好吗?
2、分别唱五根手指,唱到“我在这里”时,教师出示手指娃娃,表示已经找到了。
3、当小动物来演唱歌曲。教师可请幼儿幼儿自由选择当什么小动物,当老师唱到哪个或哪些小动物时,这些小动物就起立歌声回答,“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
4、教师唱幼儿名字,幼儿接唱歌曲。老师用歌曲唱到哪位小朋友的名字,哪位小朋友就接唱歌曲。
(六)游戏《找朋友》。
请全体幼儿起立围成一个大圆圈,圆圈中间有个小舞台,教师示范:站在小舞台上去找朋友,如:把歌词中的大拇指改成想找朋友的.名字来唱并要求幼儿做动作,唱到名字的小朋友唱歌做着动作回答他并与他拉手交换位置,再由他演唱传给下一个小朋友。
(七)结束。
小朋友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可是我的“五个手指宝宝”又不知道去哪玩了找不到它们了,小朋友们我们开着小火车一起再唱歌把它们找出来好不好?跟着钢琴一起唱着歌曲走出。
关于布的小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和教师在一起的快乐。
2、能主动走进教师,与教师交朋友。
3、知道被人帮助了自己时,要说"谢谢"。
活动准备:
1、活动前教师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
2、纸屑;插塑玩具。
3、阅读材料2《我和老师做朋友》;操作材料2《做朵红花送老师》。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讨论。
(1)教师,表达自己希望与全体幼儿做朋友的愿望: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我们是好朋友?(拥抱、亲吻、握手)
(2)鼓励愿意和教师做朋友的幼儿勇敢走到前面来,握握老师的手(拥抱、亲吻)
2、师创设背景,寻求幼儿帮助。
(1)我的身上有很多的`纸屑,用什么办法帮助我弄干净呢?
(2)我两只手上都拿着东西,xx掉在地上了,怎么办呢?谁我?
(3)你帮助了我,我该怎么说、怎么做呢?
3、师幼一起玩游戏。
(1)教师躲在幕布后面和幼儿说话,请幼儿猜猜是哪两位老师。
(2)教师从幕布下面露出鞋子,请幼儿猜猜是哪位老师。
(3)教师插塑,提问:谁愿意请老师一起玩?(教师尽量和每组幼儿玩一会儿)
活动建议与提示:
1、这个活动也可当作游戏来开展,主要是为了增进幼儿与教师的情感,增进幼儿对班级保育老师的认识与了解,让幼儿接纳自己班级的教师和保育老师。
2、阅读材料2《我和老师做朋友》,指导幼儿阅读,说说、试试图书中的内容。
3、指导幼儿从操作材料2《做朵红花送老师》中取下花,用棉签给花朵涂上红色,作为礼物送给教师。
4、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多与幼儿亲密接触,使幼儿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教师成为朋友。
关于布的小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交集、分类,了解两集合相交部分所摆放的物体必须同时具有两个集合内物体的特征。
2、学习用符号表示交集的关系。
3、在观察、讨论中感受、理解交集的意义,学习按交集的要求分类。
活动重点:
学习交集、分类,了解两集合相交部分所摆放的物体必须同时具有两个集合内物体的特征。
活动难点:
学习用符号表示交集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p36,每人一份。
2、黑板、彩色粉笔。
活动过程:
一、感知两个集合的交集部分。
1、教师分别出示红圈和蓝圈(见附图一)。
师:这里有两个什么圈?
2、教师将红圈和蓝圈的一部分交叉重叠在一起(见附图二)。
师:现在红圈和蓝圈怎么了?
师:红圈和蓝圈交叉的位置在哪里?谁来指出交叉的部分?
师:这个交叉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呢?(既是红圈部分,又是蓝圈部分)
二、根据特征标记在集合圈中放物体。
1、教师出示各种气球(如附图四)
师:这里有什么?都是些什么样的气球?
2、教师出示标记放在相应的位置(如附图三)
师:这里有些什么标记?
师:想一想,根据这些标记,这些气球分别应该住在哪个圈里?
3、幼儿根据标记选择摆放相应的气球。
师:谁能看着这些标记将气球分别放进相应的圈中?
三、学习按交集要求分类。
1、师:红圈中住着什么样的气球,蓝圈中住着什么样的气球?中间的圈里又住着什么样的气球?
2、师幼讨论:为什么小的'黄气球可以住在中间的圈里?
3、教师出示一个小的紫色的气球。
师:这是个什么样的气球?
师:这个气球能住在红圈、蓝圈交叉的位置吗?为什么?
四、幼儿完成操作练习。
1、画圈。(幼儿操作材料p36,第1组)
师:画一个大圆圈将红蝴蝶圈在一起,再画一个大圆圈将小蝴蝶圈在一起,看看哪些蝴蝶在两个圆圈交叉的部分,想一想中间交叉部分的蝴蝶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是大蝴蝶,哪些是小蝴蝶。(师幼一起认识一下哪些是大蝴蝶,哪些小蝴蝶,因为材料纸上的蝴蝶大小不太明显)
2、画标记。(幼儿操作材料p36,第2组)
师:黑圈中有几根棒棒糖,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篮圈中有几根棒棒糖,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黑圈和蓝圈交叉的部分中有几根棒棒糖,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在旁边的空格中画出相应的特征标记做记录。(同样做练习之前和幼儿一起认识一下大小棒棒糖)
关于布的小班教案篇4
一、 【活动目标】
1、欣赏音乐,感受音乐a段和b段音乐节奏的快慢变化。
2、积极参与音乐游戏活动,尝试用身体动作创造性得表现毛毛虫和蝴蝶。
3、愿意遵守在音乐静止时迅速回家的活动规则。
二、【活动准备】
1、音乐毛毛虫和蝴蝶
2、每张椅子后面挂有一朵花
三【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并倾听音乐。
(1)师:你知道蝴蝶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毛毛虫和蝴蝶的音乐。
2、欣赏a段音乐,尝试用身体表现毛毛虫。幼儿感受音乐慢慢的感觉,并且跟随音乐逐个表现毛毛虫的动作。
(1)师:音乐听起来有什么感觉?(很慢)
(2)师:我们一起来掌学毛毛虫是怎么动的。
3、欣赏b段音乐,尝试用身体表现蝴蝶,感受与a段音乐的快慢变化。
(l)师:毛毛虫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听接下来的音乐的变化。
(2)师:这段音乐与前面慢慢的音乐比,听起来又有什么感
觉?
(3)师幼共同表现蝴蝶飞舞的动作。
(4)完整的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叮”的'咒语的时候蜕变成蝴蝶,快乐的飞舞。
(5)随音乐游戏。小蝴蝶飞舞着出去采蜜,在最后一小节音乐结束时,快速的回到座位,没有回 到座位的幼儿将成为蝴蝶妈妈继续游戏。教师参与游戏,和幼儿共同游戏,适时帮助“无助”的蝴蝶妈妈。
4、游戏2-3遍。
5、结束活动。
师:天黑了,宝宝们我们回家休息吧。
关于布的小班教案篇5
活动名称:会跳舞的娃娃 (小班)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多种有趣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纸娃娃、气球、塑料笔杆、尺子、绸子、吸管、乒乓球、小筐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老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并说说这些操作材料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有趣的`静电现象。
1、出示纸娃娃,让幼儿看一看,问:纸娃娃会站起来吗?能跳舞吗?。
2、请你们用老师供给的材料,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让幼儿自由讨论并进行操作,老师巡回可启发幼儿更换试验材料。
3、请幼儿看看老师的纸娃娃能跳起舞来吗?只让幼儿看结果。增加幼儿探索的兴趣,可反复让幼儿看几次。
4、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教师用语言启发。
5、请操作成功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并讲讲是如何让娃娃跳起舞来的。
6、幼儿操作,增加兴趣。
三、小结。
纸娃娃为什么会跳起舞来了呢?因为吸管、尺子等经过磨擦它们产生了静电,用它们去接近纸娃娃,纸娃娃就会跳起舞来。我们平时也能看到许多的静电现象,如夏天的闪电,晚上脱毛衣时盾到的亮光等,这都是静电现象。
四、出示气球
请幼儿想想除了尺子、吸管可以使娃娃跳舞外,气球行不行?请幼儿操作,可让幼儿在衣服上、辫子上、头发上、脸上进行磨擦。
1、用磨擦过的气球去接近同伴或自己的头发会出现什么情况?
2、磨擦过的气球用手去接近它,会怎么样?
3、磨擦过的气球往毛衣上放,往墙上放呢?
让幼儿自由操作,并说说操作过程及结果。
五、出示乒乓球
幼儿俩人或三人合作进行操作,通过手里的工具怎样使乒乓球动起来?
1、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可用语言提示。
2、让实验成功的幼儿表演给幼儿看。
六、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有趣的静电现象,它不但可以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还能让我们的头发一根一根竖起来,就连乒乓球也乖乖的跟着我们的指棒转。你们想不想让爸爸、妈妈也看一看呢?请你们把气球带回家表演给家长看。
关于布的小班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
★ 小班图形教案5篇
★ 小班跳高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