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不少教师在教案中遗漏了对学生能力的评估部分,精确的教案设计可以增强课堂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以下是92报告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

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新词。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什么。并从中受 到启发。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生字新词和小鸟与青蛙的三次对话。

2.揭示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l.观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底看天)

3.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它的看法对不对?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生字的读音,看看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4.这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它们为一件什么事争论?谁的意见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井沿是指哪里?(看图理解井沿。)

2.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些什么?

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次对话。你从哪儿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我从天上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语调要平缓。

3.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大话是什么意思?课文里的大话是指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多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小鸟说谁弄错了?弄错了什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是无边无际的?(因为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5.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朋友,别说大话了!··有那么远吗?要读出劝告的语气,第二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你弄错了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6.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7.青蛙为什么笑?(它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是小鸟错了。)

8.小鸟笑什么?它为什么劝青蛙出井口看一看?(小鸟笑青蛙的确是弄错了,还自以为是。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的范围只有井口那么大,看不到井范围以外的天,这就是它看错的根本原因。如果青蛙能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就能看到天到底有多大。)

9.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表现出青蛙很自信的语气,小鸟耐心劝告的语气。

四、朗读全文,思考: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争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对方错了,你认为谁对谁错呢?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卡。

2.《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熟读课文,理解成语。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了争论,它们各自的看法是怎样的?找出最能代表它们各自看法的一句话读一读。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马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青蛙和小鸟它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找出课文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青蛙: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看见了天。小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4.它们的看法谁对?为什么?

5.揭示寓意,理解成语。

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学习8个会写的生字,11个会认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爱心”。

2.过程与方法:入情朗读,从重点语句中切身感受母爱的温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母爱,从小懂得感激和回报。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地读写运用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切身感觉母爱的温柔。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谁的手?为什么:

学习“柔”。

二、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城:理解字的意思,跟“乡”相对。

牵:做动作理解字义。

掌:形声字。

惊惶失措:害怕紧张。

三、朗读课文第2——6自然段。

围:借助课文插图,做动作理解课文。

奥利娅:外国女孩名。

四、朗读课文7、8自然段。

笑:第七笔是“——”。

慰:安慰,使人心情安适。

善:注意写法。

五、朗读课文9、10自然段。

辫:与“辨、辫”区别学习。

淡褐色:联系生活实物理解。

六、朗读课文11、13、14自然段。

痣:形声字。

互:查“一”部、互相。

七、复习巩固、认读生字。

八、指导书写。

1.读准字音,扩词。

2.教师范写,生观察。

3.强调书写要领。

4.学生练习写。

5.教师检查。

九、完成练习题。

1.写一写。

2.比一比组词。

3.书后练习题。

十、作业。

书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朗读生字。

二、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本文讲了什么故事。

三、读1——6自然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1.课文中哪一部分写得有意思?

2.好妈妈是妈妈的名字吗?

3.为什么小女孩会这么说?

同桌练习朗读对话。

四、自主学习,探究交流。

1.分别朗读7、8自然段,9、10自然段,11.12自然段,谈谈为什么小姑娘会这样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2.交流、汇报。

3.同桌练习朗读这几段话,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

4.说一说,小女孩的妈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五、朗读最后两段,为什么小姑娘会很快找到妈妈?

六、表演朗读课文。

七、做一做

1.说说妈妈么手是什么样?

2.说说妈妈(爸爸)喜欢的东西是什么?

3.说说妈妈的样子。(手、眼睛 头发)

4.画一画。

熟悉随文稿识字这各方式,培养识字能力。

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

体现以读为主。

引导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构建知识体系;灵活运用相关浮力知识解答生活中相关问题。

学习难点

求浮力问题时阿基米德原理或浮沉条件的选用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1.阿基米德原理

2.物体的浮沉条件

(1)决定因素:物体浸在液体中,一般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___,一个是竖直向上的___,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决定于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2)对于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3)具体关系分析如下:

3. 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排水量:排水量=轮船和载满货物的总质量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典型例题解答:

?例1】一个不规则的实心物体,质量55g,放入装满纯水的烧杯中,沉入底部,排开0.5n的水。然后向烧杯中加盐并搅拌,直到物体悬浮为止(g=10n/g)。求:

(1)物体在纯水中所受的浮力;

(2)物体的体积;

(3)物体悬浮时盐水的`密度。

?提示】(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

(2)因物体浸没,所以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可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

(3)因物体悬浮,所以盐水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相同。

?例2】把重5 n、密度为0.9×103 g/3的实心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处于 状态(填“漂浮"、“悬浮”或“沉在水底"),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n,物体排开的水重是 n (水的密度为1.0×103 g/3)。

?提示】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大小关系,可判定出物体的状态,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可求出排开的水重。

?例3】 将一块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时如图14-1所示。若将该物体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仍然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则 ( )

图14-1

a.大块沉入杯底,小块飘在水面上

b.大块、小块都沉入杯底

c.大块、小块都飘在水面上

d.大块、小块都悬浮在水中

?提示】物体分成两块后密度保持不变,仍与水的密度相等.

三、达标检测

1.把重为5n,体积为 600c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取10n/g) ( )

a物体漂浮f浮=6n b物体悬浮f浮=5n

c物体漂浮f浮=5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5n

2.如图14-2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满水,然后将甲、乙两球分别放人两个杯子中,甲球浮在水面,而乙球可以停在水中的任何位置,则三个杯子的总重量哪个大 ( )

图14-2

a.放甲球的杯子最大 b.放乙球的杯子最大

c.没放球的杯子最大 d.三个杯子一样大

3.将同一物体先后放入三个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小球静止后如图14-3所示,此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是 ( )

a.甲大 b.乙大 c.丙大 d.一样大

图14-3 图14-4

4.将体积相同的三个实心小球,分别放入盛有水的a、b、c三个容器中,静止后的情况如图14-4所示,若三个小球所受的浮力分别用fa、fb、fc表示,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fa<fb<fc b. fa>fb>fc

c. fa=fb=fc d. fa=fb>fc

5.一只苹果的质量为140g、体积为1.8×10-43,用手将其浸没在水中时,苹果受到的浮力为 n(g取10n/g),松手后苹果将 (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6.(2009·娄底)把重10n,体积为1.2×103c3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的状态是 .(填“漂浮”、“悬浮”、“沉到水底”)?

7.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①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② 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

③ 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④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⑤ 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图14-5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

(1)铁块从位置1-2-3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从位置3-4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通过这一实验可以验证上述猜想 是正确的,猜想 是不正确的(填上面猜想的序号)。

8.如图14-6所示,重物a是体积为10d3,密度为7.9 ×103 g/3的实心金属块,将它完全浸没在水中,始终未提出水面。若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要保持平衡,求作用于绳端的拉力f是多少?

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蔽、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的特点。

3、初读课文,疏通文理,了解大意。

教学重点: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2、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初读: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昆虫吗?你们捉过蟋蟀养过蟋蟀吗?你听到过蟋蟀的鸣叫吗?哪位同学能把自己了解的情况说一说。(生发言)

2、自由读文,解决生字、生词。

师讲解:注意“蔽、搜、毫”的写法。 注意“倾、即”的读音。

解词:随遇而安、慎重的意思。

3、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全班学生交流、汇报,后老师总结。

二、再读:

(一)分段朗读课文、明确文章层次。

1、分别朗读“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住宅的”两部分。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段:(2——6)蟋蟀住宅内外的特点。

第三段:(7——9)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读一读。

(二)学习: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蟋蟀的住宅不就是一个小洞吗?到底有什么了不起啊?法布尔眼中的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读二至六自然段,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2、学生合作学习。

3、交流、汇报,总结:(选址、建造工具、内外情形)

4、请学生分别朗读相应的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其特点的。

(1)选址。

a、齐读有关这一内容的段落。(第二自然段)

b、比较一下蟋蟀和别的昆虫选择住宅的住址有什么不一样呢?

(别的昆虫:临时的隐蔽所。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c、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你是怎样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呢?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d、老师:大家知道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地选择住址,那它是怎样地选择的呢?谁来说出相关的句子来。

(慎重地、排水优良、温和的阳光)

e、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那你们喜欢哪个呢?为什么呢?

f、板书:选择住??

蟋 蟀: 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排水优良、温和的阳光

别的昆虫: 临时隐蔽??

g、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那么它是怎样做的呢?(自己一点一点、)

h、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的时候,你看见别的昆虫在为寻找安全的住宅而忙碌的时候,自己却有一个非常舒服的住宅时,你的心会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想象、发言)

(2)工具。

为什么人们对它们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3)内外情形。

a、你对蟋蟀住宅内外的哪一特点感受最深,谈谈体会。

b、蟋蟀用如此柔弱的工具,挖掘出这样的住宅,作者看后由衷地称赞这是伟大的工程,你有同感吗?

c、用自己的话赞美蟋蟀。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和新词,了解了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宅的住址的和它住宅的特点。这么了不起的住宅它又是怎样挖掘的呢?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探讨吧。

(四)作业:画一画蟋蟀住宅内外的.样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体会并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读: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观察到哪些动物的居住地方?(学生)

住宅一般指谁居住的地方?为什么作者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住宅”呢?

(板书:蟋蟀的住宅)

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你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到蟋蟀家去做客,它的家与众不同,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工程,(板书:伟大的工程)它的建造过程更让人们赞叹不已,它的住宅那么出名,到底是怎么建造的呢?下来我们一起再去拜访一下蟋蟀吧!

二、精读:

1、复习蟋蟀住宅的特点。

上节课通过到蟋蟀家参观,我们了解了它的住宅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板书:

慎重的选??

住宅的特点 柔弱的工具 伟大的工程

住宅的内外

全班互相交流展示蟋蟀住宅样子的示意图。

那么现在根据老师的提示,你就把自己当作蟋蟀,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家吧!其它同学认真听,如果他介绍不到位的地方,你可以补充。

(大家好!欢迎到我家来做客。我家----)

从选址、建造工具、内外情形可以看出它的住宅的确与其他动物的巢穴不同,怪不得作者参观完后不禁赞叹这是“伟大的.工程”呢。

你参观完后有什么话要赞美一下蟋蟀吗?(生发言)

2、学习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导入:这样伟大的工程,蟋蟀是怎样建造的呢?(板书:建造)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看个究竟吧!

(1)自由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找出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时间和工具,并说一说这些工具的作用。

(2)齐读第七自然段,画出蟋蟀建造住宅时的动作词语。

板书:(扒土、搬掉、踏地、推到、铺开)

(3)蟋蟀建住宅时的挖掘是很不容易的,洞穴挖掘后还要做什么呢?

板书:(不断修整)

(4)把自己当作蟋蟀,想象是怎样建造住宅的,小组内说一说,后抽生回答。

蟋蟀如此挖掘住宅,你对他这个工程师有什么评价呢?

(生————)

板书:吃苦耐劳 辛勤劳动

师:作者也和你一样看到这样伟大的工程不止一次的用语言赞扬蟋蟀,你能找到这些句子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那就让我们应该用赞扬的语气来读读这些句子吧!

随便谈谈你对喜欢句子的理解,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生动的语言描写:

作者从始至终用比喻、拟人等生动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挖掘建造住宅的过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找看,你发现这些美丽的句子了吗?

(生————)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向作者学习,多用比喻、拟人句,这样才能使你的句子更加生动、具体。

三、小结:

1、说说通过和老师一起学习,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希望大家把你的收获付诸行动!

2、以《我的住宅》为题,用第一人称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

板书

蟋蟀的住宅

慎重的'选择

特点 柔弱的工具 伟大的工程

住宅的内外

建造 扒土、搬掉、踏地、推到、铺开 吃苦耐劳 辛勤劳动

不断修整

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5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 用“匆匆”说一句话

2 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节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 读具体描写时间匆匆的语句

3 让学生仿写

4 交流,写的好的,让学生记录下来

二、课外推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自读

三、激发兴趣,为问配画

1 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mtv,请大家欣赏。

2 放录象

3 再读课文,感悟散文已经,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

4 小组合作,构思图画,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

如生(甲)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丰收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清清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5 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交流惜时的句子

五、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

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6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精神自由交流碰撞过程,也是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情感体验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对话过程,全在不同目标、不同层次、不同情味的朗读中点滴积累、感悟而成!学生亦在读中搜集处理文字信息并把握了意义(即读懂了什么),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获得思想启迪、人生感悟,同时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军神》取自苏教版第五册,课文写了年轻军人liu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严重致残后,坚持坚持不用医学专用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表现了liu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文章叙事清晰,虽不复杂,但生动感人:前来求治,liu伯承伤势虽重,但十分镇定;手术之前,不用医学专用药的意志非常坚定;手术中,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虽忍受折磨,但清楚地数下了72刀手术!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仿佛和沃克医生和作者一起强烈感受着liu伯承的钢铁般意志,并产生了由衷的深深敬意!由于文字朴实凝练,敬仰之情并未处处显山露水,所以反复朗读回味之后,这种敬意更真切更深刻!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与教材简析,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多层次地朗读感悟第一、二自然段,感受体验liu伯承求治的镇定与手术前的坚定,产生敬佩之情。

2、读中悟法:回读感受、联系生活是朗读产生体验的好方法。

营造积极主动、用心投入的读书氛围,在由浅入深的朗读实践中自主解疑、探究、发现、感悟,在读中实现与作者、与文中沃克医生和军神liu伯承、与师生多维的对话过程,对liu伯承的钢铁意志受到强烈的内心震撼,并在回顾读书过程中.总结方法。整个设计,感性的读书探究中享受着无穷的读书乐趣,理性的读书解疑中体验着成功的无限快乐!

(一)读题质疑,导情导标。

1、揭题:今天王老师和同学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生读题。(也许较平淡)

2、交流:刚看到课题时,你不禁产生了哪些问题?如

⑴军神指谁?随机引导: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吗?(板书:liu伯承)

⑵军神是什么意思?

⑶liu伯承是一位军人,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⑷“人”怎会成为“神”呢?

3、师激发兴趣,导入研读:同学们很会动脑筋,其实,问题答案都藏在书中,藏在同学们的心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朗读课文,用心去想,就一定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学习之前,王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916年,24岁的liu伯承参加了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炮火、子弹疯狂的轰射过来,为了救一位战士,liu伯承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从颅顶穿过,又从右眼眶飞出,liu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当他苏醒过来,用手摸摸伤口,黏糊糊的都是血块,在那血块中,他又摸到了一个圆球,啊?眼珠!原来他的右眼被打坏,眼珠掉出了眼窝!为了让战士们安心作战,他一狠心抓起了身边的一把大刀,把牵连着那已掉出的眼珠经络割断,紧紧的纂住那颗眼珠,又昏了过去!

4、师:听着故事,很多同学产生了自己的感受,谁再来读读课题?指读后齐读(孩子们的心也许有些动了)

过渡:刚才有很多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liu伯承是一位军人,为什么称他是军神呢?(师在“军神”和“liu伯承”之间打上?)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探究这一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题,是文眼,是文章的灵魂。读题后的质疑为进行研究性学习、读书实践活动找到了切入口。老师的激励性、导向性评价语也起到了营造积极投入的读书探究氛围和导情导标的点睛之效。介绍liu伯承右眼致残,也将课外信息资料搜集有机纳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对liu伯承的坚定意志也可见一斑,此处初感其“神”!)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读中对话,读中感悟。

1、初读感知第一自然段文字内容:

⑴过渡:轻轻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读准确流畅了,可举手示意。师巡视聆听

⑵读书点评:读书很用心很投入!这段话共有5句,第一句是个长句子,读时可稍作停顿,谁能读流畅了?指读后师激励性点评

⑶第二句,谁也能这样读准确流畅?

⑷师:年轻人找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治眼睛,沃克医生怎么说?(男女生竞赛读)

2、师过渡:年轻人说:“我是邮局的职员。”沃克医生是怎样说的?

⑴出示句段:沃克医生摇了摇头,说,“不,你是军人。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学生自由朗读,再轻读感悟:沃克医生的这段话该怎么来读?

⑵指名朗读,引导其余学生静静倾听,交流:沃克医生说话时态度十分果断的。并朗读表现其果断。

⑶过渡:从医生果断的话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组织交流:医生断定这是位军人,而且他虽然伤势很重,但依然十分镇定。(师板书:伤虽重,但镇定)

3、过渡: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语言也能感受到军人“伤势虽重,但很镇定”?请同学们再回过去读读第一句话,你还会有新的发现呢!

生读后交流:

⑴“头缠绷带”:可引导学生联系刚才故事介绍和生活所见,感受伤势很重。

⑵“走进”:伤势这么重,可不是别人担架抬进来的,而是自己走进来的,表现十分镇定、勇敢!

交流后,随机读好这句。

4、过渡:再读读年轻人对沃克医生的对话,这番话该是怎么说呢?

学生自读感受,读后交流,师引导平时你若生病时着急找医生的忙乱与紧张,体会这位军人的镇定与平静。交流后再朗读感悟。

5、师:读到这儿,你想对这位军人说些什么呢?

交流中,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板书:敬佩)

6、小结:读书时,有时还要回过去再读读想想,这样会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感受会一次比一次强烈。(板书:回读感受)

(设计意图:由疑导入,读中有悟。阅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一步一步地让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字,一步一步地去感受。本节,首先进入准确流畅的阅读,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因为这段话没有描述性地渲染liu伯承的平静行为,而沃克医生在短时间结束时的果断话语可以让人们直接捕捉到liu伯承受伤后仍然平静的表情。因此,以此为切入点,进行阅读感知,通过文本,似乎与沃克医生进行生动的交流和对话,感受到沃克医生的尊重和赞扬。然后,带着阅读对话的感觉,回到前一段,仔细观察,感受,发现年轻士兵的平静和平静,心中产生更真实、更强烈的尊重!整个板块处理,阅读贯穿始终,阅读感受,阅读思考,阅读碰撞,阅读顿悟,随机阅读,阅读对话过程升华,枯燥的文字,成为学生心中流淌的深情!)

(三)研读第二自然段,角色体验,以评促读,读中得法。

1、过渡:即将要面临手术,这位年轻军人又是怎样做的?

自由朗读,之后组织交流:这段话是写年轻人和沃克医生为了什么而在争论?

2、角色体验:同桌分角色朗读,一个读有关军人的语句,一个扮演沃克医生,互相听听评评,同桌的朗读像不像课文中所写的那样?

3、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感受年轻军人态度很坚决,话语诚恳又有些担心;感受沃克医生的劝说语重心长,评后再读。

4、师:听了沃克医生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可引导联系生活中如果眼中有了沙砾灰尘的感受,来体会如果不打医学专用药,这种疼痛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的!(板书:联系生活)

5、出示句段:年轻人坚定地说:“能,我一定能!”说着,他自个儿爬上了手术台。

指读评议:语气坚定,态度坚决。评中读悟。

6、师引导深入体验:从他坚定的话语和果敢的行动中,你知道此时年轻人是怎样想的?

7、小结:你佩服这位年轻军人吗?佩服他什么?

交流后板书:忍痛苦,意志坚

8、整体回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角色转移将学生从旁观者推向了与文本对话的位置,成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进学生走进教材,积极进行角色体验,随后,将体验所得通过表情朗读显现出来,在评议中,学生敏锐捕捉文中语言文字,调动起听、辩、评的多种实践方式,主动去感受发现,以评促读。此时的读,已不是简单地朗读文字符号,而是一种内心的独白,情感的抒发,如同作者的文字叙述、情感描摹,又远比这些文字丰富、真切、有灵气!读中学习方法的出示也是水到渠成,只是教师对于学生已在运用的方法的.总结与提炼,丝毫不显“教”、“塞”的痕迹。)

(四)学习小结,体验收获与成功。

1、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2、作业设计:运用学习所得自己读读悟悟第三、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习反馈,不只是对文字内容的掌握回顾,还有学习情感态度方面的反思,更有学习技能、读书方法的.总结,三个纬度的整体协调发展在这里得到提升。)

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2、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3、懂得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两个极端断言,是我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股力量,只有正确把握才能有所作为。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学关键】

体会父母对巴迪的爱。

【教具】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你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文章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文,正音。

3、初读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

(文章主要内容,写作顺序,题目加引号等。)

4、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

三、再读课文,重点认知

1、速读课文,想一想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

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有什么反应?

2、生江报。

3、父亲和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4、默读勾画:

师:评价尽管不一样,但都是对巴迪的爱,这样说你赞成吗?让我们细细读课文,想一想,还可以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一画。

5、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

师: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父母对他不同的评价都是对他的爱?

(师引导: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理解,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7、小结:

师:几年后,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

生:因为我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我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我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师:我努力地向前驶去,也是因为爱。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联系实际,想一想,家长对自己的鼓励和批评,在自己成长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8、父母的爱多么伟大呀!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遍课文好吗?

(配乐朗读,生读自己喜欢自然段。)

四、总结

课文学到这儿,你有哪些收获,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好吗?

五、拓展阅读

课后收集这样的文章读一读,体会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相关文章:

我设计的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7篇

八年级上英语教学工作总结优秀7篇

池上教案设计教学反思6篇

设计优秀教案8篇

设计优秀教案模板5篇

设计教案优秀8篇

分镜设计优秀教案模板5篇

我设计的幼儿园大班教案优秀8篇

设计教案通用6篇

英语教案的教学反思5篇

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7937